武建国科研成果_武建国专利信息_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科研信息|武建国校企合作信息|武建国联系方式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武建国科研成果

发布日期:2024-05-03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 微信:543646


武建国
姓名 武建国 性别
学校 华南理工大学 部门 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 教授 学历 教授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邮箱 fljgwu@scut.edu.cn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武建国

更新日期:2024年4月26日 姓 名 武建国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6年5月 籍贯 山西孝义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文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副院长 Email fljgwu@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510641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单位电话 020-87110212 个人简介 武建国,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贡献学者。曾获得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并连续获得广东省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次和三等奖1次(排名第一);获得第九届、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在Discourse & Society、《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语言学研究》、《中国语言战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SCI、CSSCI等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良好结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免鉴定结题)、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优秀结题)、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免鉴定结题)等20项,其中15项已结题,10项以“优秀等级”结题,4项以“免鉴定”结题,1项以“良好等级”结题。长期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的评审专家,以及国内外10多家SSCI和CSSCI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语用学、文体学、英语笔译等。E-mail:fljgwu@scut.edu.cn      近年来,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并主持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对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围绕“话语与跨文化研究”这一方向开展了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语与文化传播研究、推动话语实践与文化交流的篇际互文性研究、促进大湾区商务文化繁荣的语言批评性研究,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取得了如下学术积累和贡献:1. 打造精品,确保成果质量。如主持完成的项目均以优秀等级或免鉴定结题;六年 5 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社科成果奖;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领域顶级期刊上;这些研究在学术界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引用2000余次,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2. 与时俱进,注重科研创新。如率先关注篇际互文性并提供了第一篇文献,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将国际上全新的趋近化理论率先引入中国并提供了国内第一篇文献,为批评性话语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中国首篇系统梳理批评性体裁分析的文献,推动了语言批评性研究的繁荣昌盛。3. 视野开阔,推动学科发展。如深刻把握新文科的时代内涵,注重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促进学科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组织学院学科力量,通过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促进了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深化了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话语分析的进一步发展。4. 问题导向,承担社会责任。如回答了“为什么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会遇到瓶颈与障碍”,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话语传播策略推动中国文化外宣”,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了智库参考;长期通过话语分析了解社会的变迁,甚至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我们制定社会发展决策和规划语言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工作经历 2002年7月~现在,一直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博导。2006年12月~2012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2012年5月~2012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先上岗教授2012年9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2013年10月~2023年11月,中国话语研究会 常务理事2017年8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院长2018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生导师2019年6月~至今,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悉尼)副会长2023年11月~至今,中国话语研究会 副会长 教育经历 2002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3月~2011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 获奖、荣誉称号 (一)科研获奖1. 2020年12月,荣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 2023年12月,荣获广东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3. 2021年12月,荣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4. 2019年6月,荣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5. 2017年10月,荣获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6. 2019年6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获评为“优秀”(排名第一)。7. 2013年6月,主持的广东省社科项目结项获评为“优秀”(排名第一)。8. 2014年7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独立)。(二)教学获奖1. 2022年5月,荣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 2020年3月,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3. 2023年7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独立)。4. 2019年5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5. 2018年6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独立)。6. 2014年12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独立)。7. 2014年11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独立)。8. 2013年5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一等奖(独立)。9. 2012年12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独立)。10. 2015年6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独立)。11. 2012年5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独立)。12. 2007年3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独立)。13. 2004年12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三等奖(独立)。(三)荣誉称号1. 2020年12月,入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 2023年6月,入选第三方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2023中国高贡献学者。3. 2022年5月,入选第三方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2022中国高贡献学者。4. 2018年9月,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5. 2023年7月,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6. 2023年5月,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7. 2014年6月,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8. 2009年3月,获得“优秀研究生级主任”荣誉称号。(四)指导学生获奖1. 2017年以来,指导黄珊珊、郑蓉、林金容、陈聪颖等6人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社科成果奖。2. 2018年6月,指导的研究生陈聪颖荣获“广东省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3. 2012年以来,指导汪晶、颜璐、林金容、陈聪颖、宋玥等5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4. 2014年以来,指导汪晶、张赢月、陈睿殷荣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悉尼)副会长《话语研究论丛》编委 研究领域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语用学、文体学、英语笔译等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语境重构策略研究(编号:20BYY080),2020年-2024年,以“良好”等级结项。2.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大众语篇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编号:13CYY089),2013年-2019年,以“优秀”等级结项。3. 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39)子课题:英语创意写作与中国政治文化走出去,2017年-2023年。4.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汉语大众语篇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编号:12YJC740114),2012年-2017年,免鉴定结项。5.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汉语语篇中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学研究(编号:08K-05),2008年-2013年,以“优秀”等级结项。6. 主持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公共话语研究学术论坛(编号:2023XSLT_004),2023年-2024年,在研。7. 主持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高端论坛——商业话语体系建构的批评性体裁分析(编号:2020XSLT07),2019年-2020年,免鉴定结项。8. 主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面向新工科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23CGPY05),2023年-2024年,在研。9. 主持国家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新时代本硕博一体化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x2wyY2192231),2019年-2020年,免鉴定结项。10. 主持中央高校跨学科青年团队项目:数字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话语传播策略研究(编号:QNTD202308),2023年-2025年,在研。11. 主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英语写作(编号:x2wyC9236620),2023年-2024年,在研。12. 主持中央高校出版资助项目:互文性研究(编号:x2wyC2220560),2021年-2022年,以“优秀”等级结项。13. 主持中央高校国家级项目质量提升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语境重构策略研究(编号:ZLTS2021027),2021年-2022年,以“优秀”等级结项。14. 主持中央高校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语境重构策略研究(编号:x2wyC2180070),2018年-2020年,以“优秀”等级结项。15. 主持中央高校杰青项目:话语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与意义转换(编号:2015JCRC09),2015年-2018年,以“优秀”等级结项。16. 主持中央高校培育项目:中国新话语秩序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编号:2014ZLTSPY09),2014年-2015年,以“优秀”等级结项。17. 主持“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新话语秩序中的互文性研究(编号:x2wyD614010III),2014年,免鉴定结项。18. 主持中央高校滚动支持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篇际互文性研究(编号:x2wyD2117910),2012年-2013年,以“优秀”等级结项。19. 主持中央高校社科项目:当代汉语大众语篇中的互话语性研究(编号:x2wyD2100360),2010年-2011年,以“优秀”等级结项。20. 主持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话语秩序成分交织性的顺应性研究(编号:125N7040450),2004年-2006年,以“优秀”等级结项。 发表论文 部分主要学术论文1. 语料库三角测量法:诠释与展望,《中国外语》(CSSCI),2024(3),第一作者。2. 中国外交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国家形象建构的视角,《中国语言战略》(CSSCI),2024(1),第一作者。3. 语境重构视域下的扶贫纪录片翻译与国家形象自塑,《翻译研究与教学》(CSSCI),2024(1),第一作者。4. 中国环境形象建构的话语历史分析——基于《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语料库的研究,《外国语文研究》(集刊)(CSSCI),2024(1),第一作者。5. 多模态语境重构与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为例,《山东外语教学》(北大核心),2024(2),第一作者。6. 批评隐喻分析:综述与前瞻,《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23(4),第一作者。7. 合法化语码理论:诠释与瞻望,《现代外语》(CSSCI),2022(4),第一作者。8. 政治话语合法化的批评隐喻分析,《当代外语研究》(CSSCI扩展版),2022,第一作者。9. 互文性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中国外语》(CSSCI),2021(6),第一作者。10. 《美丽中国》解说词的多模态翻译及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山东外语教学》(北大核心),2021(5),第一作者。11.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外国语》(CSSCI),2020(3),第一作者。12. 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解说词翻译中的互文性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CSSCI扩展版),2020(2),第一作者。13. 功能语境重构与商业读物的翻译,《当代外语研究》,2020(3),第一作者。14. 重新语境化与中华国学文化的对外宣传,《外语与翻译》,2020(2),第一作者。15. 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以微博中的《公报》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 ,2019(3),第一作者。16. 互文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以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为例,《外语学刊》(CSSCI扩展版) ,2019(6),第一作者。17. 顺应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翻译——以“Applying cognitive pragmatics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proximization analysis of three public space discourses”一文的汉译为例,《外语与翻译》,2019(1),第一作者。18. 批评性体裁分析:理论、应用与前瞻,《外国语》(CSSCI) ,2018(1),第一作者(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 趋近化理论视域下的政治话语合法化分析——以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为例,《中国外语》(CSSCI) ,2018(6),第一作者。20. 《批评性体裁分析:探究专业实践中的篇际互文表现》评介,《现代外语》(CSSCI) ,2018(3),第一作者。21. 篇际互文性与公司简介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以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公司为例,《语言学研究》(CSSCI) ,2018(1),第一作者。22. 探究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互文性策略:以《一代宗师》为例,《当代外语研究》,2018(5),第一作者。23. 微信公众号中广告话语的批评性体裁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18(4),第一作者。24. 重新语境化与企业文化的传播: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网页翻译为例,《外国语》(CSSCI) ,2017(2),第一作者。25.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视角历时分析:透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变迁,《外语教学》(CSSCI),2017(3),第一作者。26. 篇际互文性生成动机的语用学诠释,《外语学刊》(CSSCI扩展版),2017(2),第一作者。27. Recontextu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media discourse. Discourse and Society(SSCI),2016(4),第一作者(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8.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新方法:趋近化理论,《外国语》(CSSCI) ,2016(5),第一作者。29. 篇际互文性与中国梦传播的话语策略,《中国外语》(CSSCI) ,2016(5),第一作者。30. 2015年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综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第一作者。31. 批评性话语分析:诠释与思考,《现代外语》(CSSCI),2015(4),第一作者(获得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2. 微博语篇中的互文性: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研究,《外语教学》(CSSCI),2015(6),第一作者。33. 批评性话语分析:争议与讨论,《外语学刊》(CSSCI),2015(2),独著。34. Issu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研究论丛》第一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作者。35. 从“淘宝体”篇际互文性的流行透视公共话语的非正式化趋势,《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第一作者。36. 幻想展现的认知文体学分析,《外语教学》(CSSCI),2014(6),第二作者。37. 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纸媒传播,《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第一作者。38. 论语言的博弈观,《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第二作者。39. 从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谈高校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独著。40. 求职节目话语中的话目结构及语用策略:基于《非你莫属》的IRF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第一作者。41. 英语全球化的标准问题与政治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第二作者。42. 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与前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43. 批评性话语分析:误区与剖析,《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1月,独著。44. 篇际互文性的运行机制探析,《中国外语》(CSSCI),2012(4),独著。45. 篇际互文性在当代公共话语中的语用功能,《外语教学》(CSSCI),2012(2),独著。46. 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12(2),独著。47. 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分析模式,《外语学刊》(CSSCI),2012(1),第一作者。48. 说明书体裁分析的博弈语用学研究,《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2(4),第一作者。49. Studies on interdiscursivity.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ISSN: 1539-8072). 2012, (7) ,独著.50. 从“公安一博”透视博客中的话语商业化趋势,《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第二作者。51. 媒体话语中的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第二作者。52. 招聘广告语篇的体裁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第二作者。53. Understanding interdiscursivity.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ISSN: 1747-5384). 2011, Vol.6, (3) ,独著.54. 批判性话语分析述略,《外语教学》(特刊)(CSSCI),2010,独著。55. 文体学研究的新视角,《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论文集(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独著。56. 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外语学刊》(CSSCI),2006(5),第一作者。57. 论文本主义文体学与语境主义文体学的结合,《外语教学》(CSSCI),2005(6),独著。58. Carnap《经验主义、语义学和存在论》的语言哲学反思,《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论文集(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独著。59. Richard Bradford和他的文体分析“双重模式”,《外国语》(CSSCI),2004(5),第一作者。60.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现代外语》(CSSCI),2004(4),第一作者。61. Richard Bradford《文体学》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4(1),独著。62. 从Jakobson的语言交际理论看文体分析的多维性,《现代外语》(CSSCI),2003 (3),独著。63. 论西方四大修辞学派的语篇建构观,《外语研究》(CSSCI),2002(4),第一作者。64. 认知理论与语篇建构教学思想,《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2(2),第一作者。65. 社会语言学及其诸邻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山东外语教学》,2001(3),第一作者。66. 功能语境重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外宣,《中国外语》(CSSCI),备用稿,第一作者。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互文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独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之一)。2. 《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独著(荣获首届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之一)。3. Investigating Intertextuality,Springer出版社,即将出版,独著。 科研创新 核心观点:      近年来,武建国教授结合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语用学和文体学,围绕当代汉语公共话语的特性、语境重构与话语传播、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体裁分析、批评性隐喻分析这一系列新颖的课题展开研究,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方面提出了如下主要核心观点:      在新时代我们要兼顾家国情怀和学术研究,做到“顶天立地”:研究语言的学者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应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关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要与国际学者展开对话,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一个崛起的中国;语言学者还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的情结和社会责任感,从事的学术研究要接地气,要有问题导向,要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的时代,当今的语言使用更加多元多维、动态多变、多语杂存,语言交际更趋于非正式化、娱乐化、碎片化、平等化、民主化、商业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很难通过单向静态的语言研究来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话语传播的动态过程,通过扩大语料(如借助语料库)或拉长时间(如通过历时的研究方法)来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客观。      在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只有对不同的文化语境有明确认知以后,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在不同对象国的生存能力。为确保文化外宣成功,我们须增强中国文化话语的创新性和劝说性,并注重有意识地建构积极的中国形象。此外,理论策略研究也应与外宣实践平台有机结合,为我国文化战略提供服务。      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采用语境重构的策略。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被误解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所处语境经历了变迁、相应的话语也发生了转换。那么,我们可以巧妙地采用这些语境重构策略,在宏观层面解读本国语言文化,去掉语境外壳但保留文化核心,在微观层面进行改适转换,从而在意识层面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 教学活动 10多年来,一直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话语与文体专题研究”、“话语分析导论”、“文体学概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为本科生开设“英语写作”、“文体学”、“学术论文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好,多次荣获教学优秀奖。 指导学生情况 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招收方向: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语境重构与翻译研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话语分析、语用学、文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英语笔译。现已招收研究生20届73名(目前在校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并指导学生15人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社科成果奖、省级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奖等。 我的团队 常年招收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围绕“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语境重构与翻译研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展开研究。

内容来自集群智慧云企服 www.jiqunzhih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