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银生科研成果_田银生专利信息_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田银生科研信息|田银生校企合作信息|田银生联系方式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田银生科研成果

发布日期:2024-05-03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 微信:543646


田银生
姓名 田银生 性别
学校 华南理工大学 部门 建筑学院
学位 教授 学历 教授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五山路
邮箱 arystian@scut.edu.cn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田银生

更新日期:2021年9月15日 姓 名 田银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年10月 籍贯 河南济源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群众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arystian@scut.edu.cn 工作单位 建筑学院 邮政编码 510640 通讯地址 五山路 单位电话 020-87111321 个人简介 田银生,男,1964年10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城乡规划与设计。 工作经历 2000,6——今  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期间2004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曾任建筑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主任2005,8——2006,9  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Research Fellow1998,4——2000,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吴良镛教授、周维权教授、左川教授。期间1998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1989,7——1998,3  任教于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期间1992年9月晋升为讲师 教育经历 1993,9——1997,9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中国城市建设史。指导教师:董鉴泓教授1986,9——1989,7  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方向:城市设计。指导教师:张国梁教授1982,9——1986,7  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学术期刊 Urban Morphology 编委 研究领域 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形态学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城市保护与更新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678241):管理单元与历史城镇的有机更新(2017—2021,主持人)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0878086):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应用(2009年——2011年,主持人)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0378038):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和建设实践(2004年——2006年,主持人)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51064101000052):岭南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2009年——2010年,主持人)5.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创新团队项目(编号:07JDTDXM84002):广州的城市形态与历史文化内涵研究(2008年——2010年,主持人)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  (1998年——2000年, 主持人)7.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项目(编号2107KB08):单元的解析与管理:珠三角乡村保护和发展的方法论研究(2017——2020,主持人)8. 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项目(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UK):城市形态理论的跨文化应用研究(Urban Morphology: A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Theory)(2004年——2006年,本项目为国际合作,主持人为英国伯明翰大学Jeremy Whitehand 教授,本人为中方合作者)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838280):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1998年——2001年,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本人为参加者)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1017):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发展研究(2003——2005,主持人为中山大学陶伟教授,本人为主要参加者) 发表论文 1. 城市形态的管理单元:意义、构建和应用,城市规划,2021(7)2. 新竹筒屋与广州传统城市形态的治理,南方建筑,2020(5)3.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第一作者,合作者谷凯、陶伟),城市规划.2010(4)4.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城市规划,2007(10)5. 中国传统城市的地域分区初探(第一作者,合作者宋海瑜).城市规划学刊,2007(2)6. 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 城市规划学刊,2005(1)7. 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城市规划,2002(4).(第一作者,合作者吴晨)8. “家世界”中的庭院价值。新建筑,2001(5)9. 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初市——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 城市规划汇刊, 2001(2)10. 北宋东京街市的组织构造.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四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1. 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第一作者,合作者陶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Vol.40(No.S1),被EI光盘版收录12. 早期人居环境的选择与处理. 华中建筑, 1999(4)13. 场所精神的失落------10~20世纪西方城市空间的一点讨论(第一作者,合作者陶伟). 新建筑, 1999(4)14. 北宋东京街市上的店铺类型及其分布.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一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15. 自然因素------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 城市规划汇刊, 1999(4)16. 北宋东京街市的开放性. 华中建筑, 1999(2)17. 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 城市规划汇刊, 1998(6)18. 城市建设的文化意义(第一作者, 合作者宋树信). 新建筑, 1998(1)19. 功能主义再认识与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一作者, 合作者章迎尔). 新建筑, 1997(2)20. 北宋东京城市建设的安全与防御措施. 城市规划汇刊, 1996(4)21. (译文)后现代主义与超越(第一译者, 合译者陈一梦).见:洪铁城编. 建筑文化思潮.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22.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Guangzhou area, China (第二作者,合作者Kai Gu, Jeremy Whitehand, etc). Urban Morphology (2008) 12 (2)23. 新工业建筑的先声(第二作者,合作者吴晨).世界建筑,2002(1)24. Study of living fossil of historic cities -- taking historic city Ping Yao in world heritage list as an example(第二作者,合作者陶伟、吴霞).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2000Vol. 10, No. 325. 影响城市面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第二作者, 合作者王鲁民).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9年5月增刊(第二十卷)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Urban morphology, architectural typology and cities in transi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2. 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 传统村落的形式和意义——湖南汝城和广东肇庆的考察(第一作者,合作者唐晔、李颖怡).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 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主编).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第一作者, 合作者刘韶军).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6. 河南房地产开发与环境设计艺术(参编). 郑州: 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 教学活动 先后曾经主讲:本科生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建设史”硕士研究生课程:“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课程:“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

内容来自集群智慧云企服 请访问正版网址 www.jiqunzhih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