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宁科研成果_崔俊宁专利信息_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崔俊宁科研信息|崔俊宁校企合作信息|崔俊宁联系方式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崔俊宁科研成果

发布日期:2024-05-10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 微信:543646


崔俊宁
姓名 崔俊宁 性别 崔俊宁
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部门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位 崔俊宁 学历 崔俊宁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13936403981,0451-86412041-803
邮箱 cuijunning@126.com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崔俊宁

基本信息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招生培养 English Version 团队成员 新闻动态 ... 团队成员 新闻动态 新建主栏目 基本信息 名称 崔俊宁,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1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2013年、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3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 主要从事面向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在大深宽比微小尺度测量、超大型精密隔微振等方向取得创新研究成果。解决了若干高端装备研制与生产中的测量难题,使相关高端装备的性能显著提高;与国际权威计量机构开展测试对比,多项核心技术指标均优于对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横向重点课题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1.5亿余元。已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共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WIPO、美、德、英国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0余项,制定标准/规范3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5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部级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 所在团队为谭久彬院士牵头的哈工大超精密仪器技术创新团队,拥有“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大仪器技术引智基地”等高水平研究平台,是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超精密仪器技术产业化与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任职 名称 1.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3.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 奖励荣誉 名称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2023年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年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0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序3)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序3) 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 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2011年 哈工大校级“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标兵”,2013年 哈工大校级“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2012年 工作经历 名称 2017/01-今,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4/01-2016/12,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教授 2015/03-2016/03,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机械与声学部,访问学者 2011/03-2013/12,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讲师 2011/09-2011/11,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精密工程部,访问学者 教育经历 名称 2004/09-2010/07,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博士(硕博连读) 2000/09-2004/07,哈尔滨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学学士 研究方向 名称 1. 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 主要面向非接触式三维纳米传感技术,超精密微小尺度测量技术,超精密仪器技术 2. 超精密气/磁隔微振与环控技术 主要面向超大型精密气/磁隔微振技术,超精密循环水冷技术,超精密恒温气浴技术 3. 先进医工交叉仪器技术 主要面向精准医疗应用的核酸快速自动检测技术,干细胞高质量规模化培养技术等 团队成员 名称 团队在读博士研究生1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近10名,另有青年教师、博士后、从事精密仪器研发的工程师10余名。 团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代表性科研项目 名称 1. 国家大科学工程横向重大项目,整体浮筑式主被动复合气浮隔微振平台,2020/09-2021/12,4000万元,技术负责人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动态热容滤波循环冷却介质超精密温度控制方法与多物理场动态分析模型,2021/01-2023/12,80万元,主持 3. 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1/01-2022/12,180万元,主持 4. 航天横向重点项目,气浮隔振平台子系统,2019/01-2020/12,480万元,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微球电子隧穿效应的三维纳米传感方法与理论,2017/01-2020/12,80万元,主持 6. 部级基础科研项目,平台校准技术,2014/01-2016/12,350万元,主持 7. 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第10子课题,双工件台超精密环控系统研制,2009/06-2016/06,1000万元,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球面散射电场的三维位移传感机理研究,2012/01-2014/12,25万元,主持 9. 教育部“985计划”项目、航天横向项目,超大型精密仪器及系统隔微振技术与装置,2006/03-2012/10,4180万元,第3完成人 10. 部级重点项目,微小尺度超精密测量技术与装置,2006/08-2010/12,275万元,第3完成人 著作标准 名称 1. 谭久彬,崔继文,王飞,崔俊宁,宋传曦,微小孔径测量机校准规范,黑龙江省计量校准规范:JJF(黑)7-2008 2. 谭久彬,崔继文等,大深径比微小孔径测量装置校准规范,国防计量校准规范:JJF14-2012 3. 谭久彬,崔俊宁等,超大型气浮隔微振装置技术基本要求,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1532-2013 4. 陈俊亮等,10000个科学难题 (本人完成“中微子质量的探测机理与表征”一节),科学出版社,2011年 发表文章 名称 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部分代表性论文: 1. Wang Zhisheng, Cui Junning*, Liu Yue, Li Shangyu, Li Zhongfeng, Wang Shunli. SHCT: Segmented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based on multiple slant source-translation. 2023, Opt. Express. https://doi.org/10.1364/OE.497081 (Top, IF:3.8) 2. Wang Zhisheng, Liu Liang, Cui Junning*, Zhao Dongfang, Li Muhang, MilliLoc: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oriented acoustic millimeter-level real-time locating system.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23. 94, 015113. https://doi.org/10.1063/5.0098220 (IF:1.6) 3. Li Wei, Cui Junning*, Bian Xingyuan, et al. Waveform harmonic suppression technology for electromagnetic standard vibration actuators based on current feedback control[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2023, online. (IF:2.8) 4. Li Wei, Cui Junning*, Bian Xingyuan, et al. Velocity feedback control method of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exciter based on Kalman filter estimation [J].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23, 94(3), 035006. (IF:1.6) 5. 李伟,崔俊宁*,邹丽敏,等. 基于等效磁路法的电磁力发生器单磁路优化设计[J]. 振动与冲击, 2023, 42(12): 309-316. 6. Sun Yanxu, Cui Junning*. Design of Enveloping Underwater Soft Gripper Based on The Bionic Principle[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Harbin, CHINA, 2023. 7. Zhao Yamin, Cui Junning*, Zou Limin, Cheng Zhongyi.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magnetically repulsive negative stiffness permanent magnetic array for precision air/magnetic composite vibration isol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2022, 22(07): 2250031. (IF:2.957) 8. Zhao Yamin, Cui Junning*, Zou Limin, Jin Mingrui, Cui Rrongxian. Active negative stiffness regulation and precision micro-vibration isol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omposite feedback of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2022, 22(06). DOI: 10.1142/S0219455423500657. (IF:2.957) 9. Zhao Yamin, Cui Junning*, Zou Limin. Magnetic ring array with high-amplitude negative stiffness for high performance micro-vibration isolatio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2022: 10775463221083178. (IF:2.633) 10. Zhao Yamin, Cui Junning*, Zou Limin. Genetic optimization of repulsive magnetic array negative stiffness stru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precision micro-vibration isolation [J]. 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 Technologies, 2022, 10(4):1325-1336. (IF:2.333) 11. 赵亚敏, 崔俊宁*,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约束膜式空气弹簧的刚度建模与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22, 41(01): 60-67%2B115. 12. Li Wei, Cui Junning*, Zou Limin. The response suppression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exciters based on the compensation current [C]. Vibroengineering PROCEDIA, 2022, 28–34. 13. Cheng Zhongyi, Cui Junning*, Zhao Yamin, et al. Analysis of double-layer vibration iso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ip power equipment [C]. Almaty, Kazakhstan: EXTRICA, 2022. 14. Junning Cui, Li Wei, Bian Xingyuan*, et al. Undersampling homodyne I/Q interferometry for ultra-low-frequency vibration calibration[J].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21, 478, 126394. (IF:2.4) 15. 赵亚敏, 崔俊宁*, 邹丽敏, 边星元. 面向精密气磁隔振的磁斥力负刚度装置的优化设计[J].振动与冲击, 2021, 40(10): 9-15%2B24. 16. 崔俊宁*, 李伟, 边星元, 等. 面向大振幅、长周期振动校准的零差正交激光干涉测振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6), 225-232. 17. Li Wei, Cui Junning*, Zou Limin. Harmonic suppression of ultralow-frequency standard vibration based on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C]. IEE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2021, 370-373. 18. Jin Mingrui, Cui Junning*, Zhao Yamin. Cloud Monitoring of Large Air-Floated Micro-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 [C]. 2021 IEE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Nanjing, China, 2021, 396-400. 19. Li Muhang, Cui Junning*, Tang Ran. From 2D To 3D,Advances of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Stem Cell Culture in Vitro [C]. 2021 IEE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Nanjing, China, 2021, pp. 146-151. 20. Cheng Zhongyi, Cui Junning*, Zhao Yamin, et al. Time Domain Response Analysis of Ship Power Equipment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under Shock [C]. 2021 IEE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2021. 21. Cui Junning*, Cui Wenwen, Lu Yesheng, Zhou Tong, Novel Air Shower Approach to Maintain Thermal Stability for 12m Dynamic Calibration System of Laser Interferometer [J]. 2021 IEE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Nanjing, China, 2021, pp. 406-409. 22. Li Muhang, Cui Junning*, Tang Ran, Li Kai. Stem Cell Culture System Simulating Continuous Fluctuating Pressure in vivo [J]. Ann Chem Sci Res. 2(5). ACSR. 000550. 2021. DOI: 10.31031/ACSR.2021.02.000550. 23. Lu Yesheng, Cui Juning*, Tan Jiubin, Bian Xingyuan. Quick response circulating water cooling of ±3 mK using dynamic thermal filtering [J]. Applied Sciences, 2020.(IF:2.679) 24. Lu Yesheng, Cui Junning*, Tan Jiubin, Bian Xingyuan, Zhao Yamin.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attenuation of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using dynamic thermal filtering [J].Applied Sciences, 2020.(IF:2.679) 25. Zhao Yamin, Cui Junning*, Zhao J, Bian Xingyuan, Zou Limin. Improving low frequency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optical platform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ive-negative-stiffness method [J]. Applied Sciences, 2020, 10(20), 7342. (IF:2.679) 26. Cui Junning *, Li Wei, Bian Xingyuan, et al. Rectangular Closed Double Magnetic Circuit Offering Ultra-Long Stroke for Ultra-Low-Frequency Vibration Exciter[J]. Applied Sciences, 2020, 10, 6118. (IF:2.679) 27. Bian Xingyuan, Cui Junning*, Lu Yesheng, Zhao Yamin, Cheng Zhongyi, Tan Jiubin.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Charge Distribution and Point Prob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herical Scattering Electrical Field Probe for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Miniature Internal Structures with High Aspect Ratios[J]. Applied Sciences, 2020, 10(15): 5268. (IF:2.679) 28. Zhao Yamin, Cui Junning*, Bian Xingyuan, Zou Limin. Study on performance of an air spring isolator for large-scale precision optical micro-vibration isol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CITEE2020), 2020: 173-178. 29. Cheng Zhongyi, Yang Maoji, Kang Bo, Cui Junning*. Feature parameter extraction algorithm for the large-scale complex structure tank based on 3D laser scanning volume measurement [C]: 219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2019. 30. Bian Xingyuan, Cui Junning*, Lu Yesheng, Tan Jiubin. Ultraprecision Diameter Measurement of Small Holes with Large Depth-To-Diameter Ratios Based on Spherical Scattering Electrical-Field Probing[J]. Applied Sciences, 2019, 9(2): 242. (IF:2.679) 31. Zhao Yamin, Cui Junning*, Bian Xingyuan, Zou Limin. Liu Mmin, Lu Yesheng. A high linearity bidirectional current driver with ripple of 21μA [C].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2019. 101-107. 32. Zhao Yamin, Cui Junning*, Zou Limin, Cheng Z, Lu Y. High linearity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using double closed rectangular magnetic circuits for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C].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2019. 58-64. (获会议口头报告二等奖) 33. Cui Junning, Zhao Yamin, Liang S, Zhong Hongjun, Cheng Zhongyi, Bian Xingyua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 high stability supporting structure on an air-floated 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 [C].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CITEE2019), 2019. 117, 1-5. 34. Bian Xingyuan, Cui Junning*, Lu Yesheng, Tan J. Bias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analysis based on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with non-uniform grids for a non-contact tunneling current probe[C].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s and Instrumentation (ISPEMI 2018), 2019. 35. Bian Xingyuan, Lu Yesheng, Zhao Yamin, Tan J, Cui Junning*. Processing circuits of weak capacitance signal for spherical scattering electrical-field probing sensor[C]. 2019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ICEMI), 2019: 692-697. 36. Wang Shunli*, Cui Junning, Jing Y, et al. Oscill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cardiomyocyte aggregates in human left ventricle free wall[J]. Journal of Anatomy, 2023, 242(3): 373-386. (IF:2.4) 37. Lu Yesheng, Cui Junning*, Bian Xingyuan, Yamin Zhao, Jiubin Tan. Ultraprecision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machine using bidirectional control of cooling and heating pow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Changsha, 2019. 38. Lu Yesheng, Cui Junning*, Zhao Yue. Ultra-precision temperature control of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based on fuzzy-PID algorithm[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s and Instrumentation, Kunming, 2018. 39. He Zhangqiang, Cui Junning*, Tan Jiubin, et al. Discrete fringe phase unwrapping algorithm based on Kalman motion estimation for high-speed I/Q-interferometry, Optics express, 2018. 40. Cui Junning, He Zhangqiang*, Tan Jiubin, et al. Proposal and analysis of three closed double magnetic circuits to obtain a very long stroke for electrodynamic force generator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7. 41. Cui Junning, He Zhangqiang*, Tan Jiubin, et al. Realization of a robust homodyne quadrature laser interferometer by performing wave plate yawing to realize ultra-low error sensitivity, Optics express,2016. 42. Junning Cui#, Zhangqiang He#, Yuanwei Jiu, Jiubin Tan*, Tao Sun, Homodyne Laser Interferometer Involving Minimal Quadrature Phase Error to Obtain Subnanometer Nonlinearity, Applied Optics, 2016, 55(25): 7086-7092 43. Junning Cui#, Bian Xingyuan, Zhangqiang He*, Leiei Li, Tao Sun, A 3D Nano-resolution Scanning Probe for Measurement of Small Structures with High Aspect Ratio,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5, 235: 187-193 44. Junning Cui#*, Yesheng Lu, Zhangqiang He, Junchao Guo, Optimal Design of Spherical Capacitive Probe with Ultra-large Aspect Ratio Based on Modal Analysis, Technisches Messen, 2014, 81(1): 22-29 45. Cui J.#, He Z.*, Sun T., Bian X., Han 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Wireless Digital Capacitive Displacement Sensor,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ISPEMI2014), Changsha, P.R. China, 2014.08.08-08.11 46. Cui J.#, Lu Y.*, Sun T., Ou Y., A Novel Active Suppression Technology Against Thermal Drift for Ultra-precision Spherical Capacitive Sensors,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ISPEMI2014), Changsha, P.R. China, 2014.08.08-08.11 47. Cui J.#, Bian X.*, Sun T., Li L., Stiffness Modeling of Flexible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Probing Sensors,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ISPEMI2014), Changsha, P.R. China, 2014.08.08-08.11 48. Cui J.#*, Tan J., Jin G., Ultra-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Deep and Small Hole Diameter by Capacitive Probing Based on Iterative Error Reduction,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Instruments (ISMTII2011), Daejeon,Korea, 2011.06.30-2011.07.01 49. Jiubin Tan#, Cui Junning*, Ultraprecision 3D Probing System Based on Spherical Capacitive Plate,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0, 159(1): 1-6 50. 崔俊宁#*, 谭久彬, 黄向东, 基于球型电容原理的三维测头激光校准方法,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 38: 385-389. 发明专利 名称 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如下: 1. Jiubin Tan, Junning Cui, Jiwen Cui. Ultraprecision non-contact 3D probing system based on spherical capacitive plate. 国际专利号:WO2010/139198A1,US8,816,702B2等 2. Junning Cui, Jiubin Tan, Lei Wang. Vibration isolator with zero stiffness whose angle degree of freedom is decoupled. 国际专利号: WO2014/094688A2,US9,429,208B2等 3. Jiubin Tan, Junning Cui, Lei Wang. Magnetically suspended and plane-drove vibration isolator. 国际专利号:WO2014/094687A2,US9,429,209B2等 4. Jiubin Tan, Junning Cui, Lei Wang. Magnetically suspended vibration isolator with zero stiffness. 国际专利号:WO2014/094689A2, US9,423,000B2等 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0余项,代表性中国发明专利如下: 1. 程钟义, 杨茂基, 崔俊宁, 康博, 崔荣显, 边星元. 大长径比立式罐容积多站三维激光扫描内测装置及方法. 授权专利号:ZL 202011282211.0. 2. 程钟义, 崔俊宁, 杨斯达, 边星元. 大长径比立式罐容积连续激光扫描内测装置及测量方法. 授权专利号:ZL 2020 11283047. 5. 3. 崔俊宁, 杨茂基, 程钟义, 康博, 崔荣显, 边星元. 大长径比卧式罐容积多站三维激光扫描内测装置及方法. 授权专利号:ZL202011282217.8. 4. 崔俊宁, 程钟义, 边星元. 大长径比卧式罐容积连续激光扫描内测装置及测量方法. 授权专利号:ZL 202011283457.X. 5. 崔俊宁, 程钟义, 杨斯达, 边星元. 大长径比卧式罐容积多站三维激光扫描内测装置及方法. 授权专利号:ZL 202011283455.0. 6. 赵亚敏, 崔俊宁,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金明睿. 基于电磁负刚度结构的空气弹簧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5223.6. 7. 赵亚敏, 崔俊宁,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黄莹莹. 基于主动电磁负刚度结构的六自由度隔微振器. 专利号:ZL202011189248.9. 8. 赵亚敏, 梁士通, 王立, 钟红军, 崔俊宁, 邹丽敏. 基于水平预压弹簧的三自由度电磁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5234.4. 9. 崔俊宁, 赵亚敏,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黄莹莹. 基于轴向磁化磁环负刚度结构的超低频空气弹簧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6309.0. 10. 崔俊宁, 赵亚敏,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黄莹莹. 基于负刚度磁弹簧的大承载超低频空气弹簧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5236.3. 11. 崔俊宁, 赵亚敏,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黄莹莹.基于垂直磁化磁环负刚度结构的超低频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5241.4. 12. 崔俊宁, 赵亚敏,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黄莹莹. 基于主动电磁负刚度结构的三自由度隔微振器. 专利号:ZL202011185241.X. 13. 崔俊宁, 赵亚敏, 邹丽敏, 边星元, 程钟义, 黄莹莹. 主动电磁负刚度隔微振装置. 专利号:ZL202011189262.9. 14. 崔俊宁, 边星元, 赵亚敏, 何张强, 谭久彬. 速度、加速度复合预估激光测振相位解调方法. 专利号:ZL201810208084.6. 15. 崔俊宁, 边星元, 赵亚敏, 何张强, 谭久彬. 基于速度、加速度复合预估相位解调的高速激光测振仪. 专利号:ZL201810208123.2. 16. 崔俊宁, 王立, 梁士通, 钟红军, 赵亚敏, 邹丽敏. 基于水平预压弹簧与磁弹簧并联的三自由度低频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5237.8. 17. 崔俊宁, 王立, 钟红军, 梁士通, 赵亚敏, 邹丽敏. 基于磁负刚度结构的超低频空气弹簧隔振器. 专利号:ZL202010606301.4. 18. 边星元,崔俊宁,陆叶盛,谭久彬. 量子隧穿和球面散射场复合原理传感方法与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2018108902524. 19. 崔俊宁,边星元,陆叶盛,谭久彬. 接触-非接触复合原理纳米传感方法与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2018108902539. 20. 崔俊宁,边星元,陆叶盛,谭久彬.接触或非接触复合原理纳米传感方法与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2018109072215. 21. 崔俊宁,边星元,谭久彬,赵亚敏. 整体浮筑式抗扰动双级隔微振平台.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201710830078X. 22. 崔俊宁, 边星元, 谭久彬, 赵亚敏. 整体浮筑式抗扰动单级隔微振平台: ZL201710830504X. 23. 陆叶盛,崔俊宁,谭久彬. 基于动态跟踪热容滤波的流体温度波动抑制装置. 专利号:ZL201711047282.0. 24. 谭久彬,陆叶盛,崔俊宁. 基于动态热容滤波的高精度恒温循环冷却水装置. 专利号:ZL201711095898.5. 25. 谭久彬, 何张强, 崔俊宁. 双磁路两端对称励磁的矩形开放磁场式电磁振动台磁路结构. 授权号:ZL201510235646.2. 26. 谭久彬, 何张强, 崔俊宁. 涡流补偿的双磁路两端对称励磁圆柱形封闭磁场式电磁振动台磁路结构. 授权号:ZL201510235707.5. 27. 谭久彬, 何张强, 崔俊宁. 磁场跟踪补偿的双排永磁体向心励磁矩形开放磁场式电磁振动台磁路结构. 授权号:ZL201510235735.7. 28. 崔俊宁, 何张强, 谭久彬. 单路圆偏振干涉和单渥拉斯特棱镜分光式零差激光测振仪. 授权号:ZL201510340554.0. 29. 谭久彬,何张强,崔俊宁. 磁场跟踪补偿的双磁路两端对称励磁圆柱形低频振动校准台. ZL201610667672.7. 30. 崔俊宁,谭久彬.四磁路对称励磁的矩形开放磁场式低频振动校准台. ZL201710830504.X. 31. 崔俊宁,谭久彬,金国良,杨文国. 涡流补偿的双磁路两端对称励磁圆柱形封闭磁场式低频振动校准台.授权号:ZL201711047282.0 32. 谭久彬,何张强,崔俊宁. 磁场跟踪补偿的四磁路对称励磁矩形开放磁场式电磁振动台磁路结构.授权号:ZL201810208084.6 . 33. 崔俊宁,谭久彬,何张强.涡流补偿的双永磁管两端对称励磁圆柱形封闭磁场式电磁振动台磁路结构.授权专利号:ZL202011189262.9 34. 谭久彬,崔俊宁,王雷,滑动关节轴承角度解耦的磁浮零刚度隔振器与隔振系统,2015.09.16,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4751.5 35. 王雷,崔俊宁,谭久彬,赵勃,双层气浮正交解耦与滚动关节轴承角度解耦的电涡流阻尼隔振器,2015.07.29,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5185.X 36. 崔俊宁,谭久彬,王雷,共面气浮正交解耦与气浮球轴承角度解耦的零刚度隔振器,2015.06.17,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1682.2崔俊宁,谭久彬,王雷,滑动关节轴承角度解耦的零刚度隔振器与隔振系统,2015.05.06,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8292.8 37. 崔俊宁,谭久彬,王雷,双层气浮正交解耦与滑动关节轴承角度解耦的电磁阻尼隔振器,2015.04.22,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4278.0 38. 崔俊宁,谭久彬,王雷,滚动关节轴承角度解耦的电磁阻尼零刚度隔振器,2015.03.25,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4271.9 39. 崔俊宁,谭久彬,王雷,柔性膜角度解耦的电磁阻尼零刚度隔振器,2015.02.11,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5220.8 40. 崔俊宁,谭久彬,王雷,滑动关节轴承角度解耦的电涡流阻尼零刚度隔振器,2014.07.16. 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1210575246.2 41. 谭久彬,崔俊宁,叶树亮,具有对径双窗口极板结构的圆柱型双向电容位移传感器,2010.11.10,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0910071305.0 42. 谭久彬,崔俊宁,欧耀东,韩璐,基于球形电容极板的超精密非接触式三维瞄准与测量传感器,2010.10.20,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0910072143.2 43. 谭久彬,崔俊宁,金国良,王飞,崔继文,基于双侧对称阻尼的静压气浮导轨,2010.01.27,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0810064747.8 科技奖励 名称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2023年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年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0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序3)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序3)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序3) 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序3) 成果展示 新闻标题 超精密测量仪器——大深径比微/小孔孔径测量仪 发布时间 2016-08-30 解决深小孔、深沟槽等微小尺度超精密测量问题,测量分辨力1nm,测量范围0.2mm-20mm,可测深宽比20:1,测量精度优于0.5um。 新闻标题 超精密环控装备——超大型气浮隔微振平台 发布时间 2016-08-30 台面尺寸7.5mx40m,台体重量1200t,载荷300t,垂向和水平向固有频率<1Hz 应用于航天地面精密装配、测试和实验。 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2016-08-31 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2016-08-31 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2016-08-31 主讲课程 名称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电路、信号与系统》,2020,主讲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精密测控电路》,2012-2021年,主讲 哈工大超精密所研究生电子学培训平台负责人,2012-2019 哈工大(威海)本科生暑期实践课,《光电信息技术综合实践》,2016年,主讲 招生信息 名称 欢迎精密仪器、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物理、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推免硕士生/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申请考核制硕士生/博士生加入研究团队,欢迎相关方向优秀博士后加入团队!提供高水平研究平台、学习/工作条件。 本科生(毕业设计) 面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精密光机电技术与仪器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仪器方向)专业方向,年均招本科毕业设计学生3人。 硕士研究生 面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学科),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二级学科),在超精密传感技术、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精密电路与信号处理技术、光电测量技术、气浮隔微振技术、超精密微环境控制技术等方向,年均招收硕士研究生6人。学制2年。 博士研究生 在超精密纳米传感技术、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精密气浮隔微振技术、超精密微环境控制技术、医工交叉计划与仪器等方向,年均招收博士研究生6人。攻读博士学位的推免生需提前联系导师,并在预报名系统中报名申请,学校分批次审核推免研究生,相关招生信息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站查询。已录取博士研究生按学校规定每年提供3-4万元奖学金。 长期招收优秀博士后 博士后年薪25-30万元,优秀者可直接申请助理教授,学校和团队提供优厚科研条件与待遇。 毕业生就业去向 名称 博士研究生 2022届 边星元: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赵亚敏: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1届 陆叶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8届 何张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硕士毕业生 2023届 孙明哲:上海联影医疗 刘伟:比亚迪(深圳) 2022届 崔荣显:荣耀(北京) 杨茂基:阿里 金明睿: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21届 张聪宇:华为(东莞) 黄莹莹:浪潮 2020届 康博: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工程师 2019届 刘敏:华为(杭州) 2018届 周子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研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2017届 赵俊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赵 越: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 2016届 久元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姜宏蕾: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 2015届 边星元: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郑智文:深圳TP-LINK公司 王旭亚:中兴通讯 2014届 郭俊超: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2013届 陆叶盛: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2届 李磊磊:海上测控基地 2010届(协助指导) 邢本凤:深圳华为公司 刘 娜:中兴通讯 2009届(协助指导) 韩 璐: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欧耀东:深圳华为公司 朱 盼:上海企业 2008届(协助指导) 权清科: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2007届(协助指导) 阿忠华:企业 本科毕业生 2023届 李正浩: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陈曦:出国留学 于瀚泽:杭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林乐赓: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保送,直博) 邓子涵: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保送) 2022届 李璟灵:国家授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 包雨欣:企业工作 2021届 李尚舆:中兴工作一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唐子瞻:企业工作 2020届 刘伟豪:出国留学 范文骏:企业工作 金明睿: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杨茂基: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9届 卫丛:中国烟草 张聪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8届 姜 悦:云南支教一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白 爽: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赵东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攻读硕士学位 2017届 刘 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黄俊杰: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6届 郑晓雯: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 金 鑫: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 赵亚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北大学保送,直博) 何 曦: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周子坤: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5届 江文雪: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李 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赵 越: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赵俊超: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4届 久元溦: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姜宏蕾: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郭 澄: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 安春晓:法国留学,攻读硕博士学位 2013届 边星元: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郑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王旭亚: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张大鹏:创业 2012届 徐 猛:创业 2011届 何张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2009届(协助指导) 杨 帆: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英联合培养) 2008届(协助指导) 杨睿韬: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李磊磊:海上测控基地 2007届(协助指导) 刁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谷 伟: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刘 洋: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优秀毕业生展示 名称 暂无填写 基本信息 名称 团队教师: 边星元 助理教授,研究方向:非接触式三维纳米传感,超精密微小尺度测量。 唐然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面向精准医疗应用的核酸快速自动检测,干细胞高质量规模化培养。 王顺利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基于x射线的超精密测量技术研究,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赵亚敏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超大型精密气/磁隔微振。 在读博士: 程钟义: 2018秋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方向:三维浮筏隔振。 李伟:2018秋博士生,研究方向:超低频标准振动发生技术。 李慕航:2020秋博士生,研究方向:干细胞高质量规模化培养。 赵东方:2020秋博士生,研究方向:几何量超精密传感与测量方向。 崔文文:2021秋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方向:超精密微环境温度控制。 汪志胜:2021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CT图像重建与处理,智能算法,深度学习。 金明睿:202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密隔微振。 孙延旭:2022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超精密CT测量。 在读硕士: 闫凯:2022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属点阵隔振。 王宁:2022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分辨率几何校正方法。 刘悦:2022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密构件缺陷检测技术。 李尚舆:2022秋硕士研究生(推荐攻博),研究方向:超精密CT测量技术。 李宗峰:2022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 林乐赓:2023秋博士研究生(直博),研究方向:工业CT。 邓子涵:2023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CT图像重建与处理。 李正浩:2023秋硕士研究生。 个人新闻 新闻标题 恭喜赵亚敏博士通过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留校任教,并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第184次会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荣获2023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东北赛区二等奖并晋级国赛,荣获全国百强三等奖。(崔俊宁获全国百强指导老师) 发布时间 2023年7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孙明哲、于瀚泽、崔俊宁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百优仪器案例论文二类优秀奖(1000篇中的前100篇)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 新闻标题 恭喜边星元博士通过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留校任教,并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助理教授 发布时间 2022年9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于瀚泽、杨子祺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 发布时间 2022 年 8 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于瀚泽荣获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设计大赛北部赛区三等奖 发布时间 2022年8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王艺丹、于瀚泽、刘文俊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 发布时间 2022 年 8 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于翰泽、崔文文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 发布时间 2022 年 8 月 新闻标题 恭喜汪志胜、孙明哲、李慕航荣获第十七届“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东北赛区一等奖(崔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发布时间 2022年7月 新闻标题 超越美国名校的中国工科大学 发布时间 2016-8-30 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2016年度世界大学工程学专业排名,中国清华大学为国争光力压群校,首次赶超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工程学专业位列2016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榜榜首,麻省理工学院退居第二位! 除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也表现优异,跻身2016USNEWS工程学专业世界大学排名榜TOP10行列,位居第4名,仅次于清华大学、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超越斯坦福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名列第七名。中国共有49所院校入选,其中大陆占有37所,香港5所,台湾7所。 国内大学在榜单中的排名情况 US News全球工程类大学榜单如下 新闻标题 2011-2020:一个国家的十年 (转载自: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6-08-30 2016年早春3月,人大代表们正在北京审查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预计它将在几天后获得批准。其实,当代中国的发展脚步,就是踏着一个五年接着另一个五年的节拍。 “战略一直是中国现代发展奇迹中的精髓。”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深有感触地说。他建议美国向中国学习——采取更宏观的经济计划如制定策略、进行五年规划等,以更好地解决本国问题。 过去五年,尽管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仍然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今后五年,即“十三五”,将见证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荣与梦想。 追赶 “十二五”开始前的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40.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9.2%;五年过后,中国在2015年的GDP已达67.7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在全球的比重升至14.4%。 对今年开始的“十三五”,中国提出了年均经济增长6.5%以上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93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当前汇率折算,5年后中国全年的GDP将逾14万亿美元,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约为其经济规模的七成。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虽然是20多年来的低点,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 需要提醒的是,这一增速背后的中国经济总量已逾60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现在每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 不过,中国在人均意义上的追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与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人均GDP不足美国的七分之一,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面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5年后,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也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 巨变 过去的五年,中国从一个区域性大国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有心人注意到一个细节:众多多边会议的“全家福”里,习近平主席都站在东道国元首身边。“外交最讲规仪,位置体现地位。”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说。 大国意味着责任和担当。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者云集。中国外长王毅日前在两会上指出,此一倡议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49.9%提高至56%。历史上第一次,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超过了农村。 2015年末,中国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人的城镇化”。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加速市民化,今后五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望再升至60%,这意味着庞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今天,半数的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多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水大才有大鱼,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创新企业屡屡成为新闻热点。 而互联网在中国有更大的前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一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提出要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要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还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转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中国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是6.5%-7%的一个区间。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实现发展目标,中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领导人强调,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面对不断加强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减少的挑战,中国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同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近年来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三驾马车”的思路被深刻反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其深意是,中国经济难以经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V型反弹,而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要解决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根本之道在于推进结构改革。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国的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 挑战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时刻。 由于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乏力,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中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十三五”规划将今后五年的经济增速设定为6.5%以上--为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中国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2016年必须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今后五年需要让5575万人口脱贫,可谓最难啃的硬骨头。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清洁空气和水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2012年,“PM2.5”(细颗粒物)指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映了雾霾问题的严峻。现在,中国又将其列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目标之一。中国决心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到2020年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那张成绩优异的“十二五”答卷上,也有不足,比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并未达到2.2%的预期目标。“十三五”提出了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等更高的创新驱动指标,任重道远。 从中国执政党1921年诞生以来的百年大尺度看,2011-2020年,是中国从追赶到超越的关键十年,对世界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