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莹科研成果_肖嘉莹专利信息_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肖嘉莹科研信息|肖嘉莹校企合作信息|肖嘉莹联系方式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肖嘉莹科研成果

发布日期:2024-04-15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 微信:543646


肖嘉莹
姓名 肖嘉莹 性别
学校 中南大学 部门 基础医学院
学位 博士学位 学历 研究生(博士)毕业
职称 副教授 联系方式 湘雅新校区孝骞楼329室/新地信楼545室
邮箱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肖嘉莹

个人简介 肖嘉莹副教授长期从事以光声成像为主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以及相关的光声/超声/光学信号的跨学科无损检测应用研究。于2013年创立了湖南省首家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实验室,为该实验室负责人。其研究内容包括手持式和内窥光学\超声成像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光学超声图像重建理论和方法、光学超声分子影像系统的开发优化及其生物或临床医学应用等方面。近年来,其带领团队率先研发出用于宫颈癌无创检测的实时手持式光声内窥成像系统、基于微型超声阵列的多模态内窥镜系统、基于泵浦探测的新型光声内窥分子影像技术、基于多模态成像的介入治疗引导和监测技术,并开发了多种快速有效的高分辨光声层析成像算法,以及高分辨大景深动态聚焦内窥成像算法,具有丰富的系统开发、理论计算及临床研究经验。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和企业的各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Optics Express、Photoacoustic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在工程检测方面,肖嘉莹副教授还作为核心研发人员参与了改性沥青中SBS的含量检测项目,主持了超声成像对T梁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的无损检测等课题。其开发的改性沥青中SBS含量检测方法已纳入湖南省和辽宁省地方标准,以及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相关成果产业转化价值高达数亿元。 实验室现招收如下相关专业方向学生: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理学学位),电子信息(工学学位),欢迎感兴趣的学生报考。 教育经历 [1]   2008.9-2010.8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博士学位  |  研究生(博士)  |  导师:蒋华北(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光学断层扫描成像领域的奠基人) [2]   2006.9-2008.8 中南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博士学位  |  研究生(博士)  | 导师:汤井田 [3]   2003.9-2006.7 中南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硕士学位  |  研究生(硕士)  | 导师:何继善(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者) [4]   1999.9-2003.7 中南大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  |  学士学位  |  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1]   2016.6-至今 中南大学  |  基础医学院  |  副教授  [2]   2013.10-2016.5 中南大学  |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副教授 [3]   2007.09-2013.10 中南大学  | 信息物理工程学院 | 讲师 讲授课程 本科生教学 《医学成像原理》   《生物医学光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和创业训练课 》研究生教学《高级医学成像原理》《生物医学工程数学基础》  《现代医学仪器设计》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光学/超声无损检测中心 团队介绍:主要从事以光声成像为主的生物医学多模态影像技术,以及相关的光声/超声/光学信号的跨学科无损检测应用研究。 王波 特聘副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包括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光声成像、非线性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等。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NSF),美国国防部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声层析成像、光声内窥成像、光声/超声多模态成像的系统、器件和应用研究,以及这些系统所对应的成像算法的研究。目前共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十多篇;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有多项其他专利进入实审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彭宽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光学与超声的仪器设备研发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设备方向主要为球形、线型和环形超声阵列的设计;光源系统、光检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与超声系统的协同控制;光学和超声内窥系统研发。应用方向为基于光学和超声的肿瘤特异性检测;基于光热与光动力效应的肿瘤治疗监测。 内容来自集群智慧云企服 发明专利4999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