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5-03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24年2月29日 姓 名 吴中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5年5月 籍贯 广东丰顺县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群众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导师类别 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zhpwu@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邮政编码 510640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 单位电话 22236230 个人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注册建筑师荷兰注册建筑师 工作经历 2002.07-2005.09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2007.10-2008.09 英国福斯特建筑公司 助理建筑师2008.10-2017. 1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一室副主任2017.11-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教育经历 1994-09至1999-0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1999-09至2002-07,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师从何镜堂院士2005-09至2007-07,荷兰贝尔拉格学院(Berlage Institute),建筑学硕士,师从Pie Vittorio Aureli 2009-9至2016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师从何镜堂院士 获奖、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第八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10年)获奖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参与者的研究课题《基于“两观三性”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的研究课题《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获奖建筑项目:1)围村•浮城—广州石牌村的渐进式更新改造第22界国际建筑师协会“城市庆典”国际设计竞赛建筑师组亚太区提名奖2) 设计作品“文化交融”2007年鹿特丹建筑双年展国际工作营竞赛二等奖。3)天津博物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金奖(2013年)、教育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2015)4)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银奖(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04年)、建设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2003年)、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2003年)一等奖;5)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6年)、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005年);6)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楼及管理楼 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铜奖(2006年)、建设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2005年)、广东省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04年)7)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教学实验楼群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2007年)8)东莞生态园控股有限公司办公楼工程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2015)、教育部优秀绿色建筑三等奖(2015年)9)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一等奖(2009)第十四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质奖(2015)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市公共艺术家协会会员 研究领域 学术研究重点是建筑对城市的介入作用,具体包括建筑作为城市振兴的重要策略,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都市针灸术等。设计研究重点是公共建筑、文化建筑、旧建筑改造、校园建筑设计。 发表论文 作为一种“行动”的地域性——黄声远的宜兰耕耘 《南方建筑》No. 163 第一作者古城•河畔•新心——石家庄正定新区文化中心区及建筑设计 《南方建筑》No. 149 第一作者珍藏抑或分享——公共建筑公共性的困境与机遇 《南方建筑》No. 131 第一作者如何展现“现实” 《新建筑》2009/01 第一作者都市肌理的“针灸术”——“微小”介入的“巨大”效应 《新建筑》No. 160 第一作者 出版专著和教材 本人作为执行编辑,参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 1979-2009》、《何镜堂建筑创作》两书的编辑工作。作为专家,参与《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博物馆部分的编写工作。 教学活动 作为指导老师参与2015年华工与西班牙纳瓦拉大学联合毕业设计。多次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评图和给研究生作讲座。 指导学生情况 从2017年起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参加《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趣城秦皇岛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