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悉铭

发布日期:2024-05-10 浏览次数:

个人信息 教学科研 招生培养 Prof. Zhu's Group 新建主栏目 基本信息 名称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教授、双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兼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特聘首席研究员,英国物理学会SCI杂志《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咨询顾问,国际等离子体共享数据库LXCAT管理组成员,中德等离子体青年科学家会议主席。入选两项国家级人才计划及黑龙江省头雁团队计划。 先后在清华大学(2010-2013年)、德国波鸿大学(2013-2016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至今)从事航天等离子体光谱监测理论和技术研究。主持等离子体光谱测试技术及相关领域科研项目1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内先进制造业头部企业委托项目等。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模型、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等离子体推进器在线及在轨测试技术为重点。 提出的推进器超精细结构碰撞辐射模型被美国航天推进领域标志性机构——喷气推进实验室采用,取代美俄联合开发的KCD模型。通过先进量子力学计算和大量推进器光谱实验对比获得的氙离子数千组碰撞和辐射基元过程数据,弥补了国际同领域空白,先后被LXCAT(国际等离子体数据交换计划)和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权威数据库收录。针对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器开发的实用等离子体监测技术,通过合作项目和专利授权转化等方式应用于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 工作经历 标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作单位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位/职称 教授,双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 起讫时间 2020年7月至今 简单介绍 标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作单位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位/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起讫时间 2017年3月-2020年6月 简单介绍 标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作单位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位/职称 高级访问学者 起讫时间 2016年11月-2017年2月 简单介绍 标题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工作单位 物理天文学院 职位/职称 高级研究员 起讫时间 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简单介绍 标题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工作单位 物理天文学院 职位/职称 洪堡学者 起讫时间 2013年7月-2015年10月 简单介绍 标题 清华大学 工作单位 工程物理系 职位/职称 助理研究员 起讫时间 2010年3月-2013年6月 简单介绍 教育经历 标题 清华大学 起讫时间 2005年9月-2010年2月 所学专业 核科学与技术(等离子体物理) 学习机构 工程物理系 学历 工学博士 简单介绍 标题 清华大学 起讫时间 2001年9月-2005年8月 所学专业 工程物理 学习机构 工程物理系 学历 工学学士 简单介绍 荣誉称号 称号名称 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成员(能源动力课程教学) 获奖时间 2020年11月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黑龙江省头雁计划雁阵成员(空天动力团队) 获奖时间 2019年8月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获奖时间 2018年2月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 获奖时间 2017年1月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德国洪堡学者 获奖时间 2013年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 获奖时间 2010年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获奖时间 2010年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称号名称 Lam Research 优秀学位论文一等奖 获奖时间 2006年 颁奖机构 简单介绍 社会任职 任职名称 中国核学会核环保分会理事 任职时间 2021年至今 简单介绍 社会任职 任职名称 航天科技集团(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特聘首席研究员 任职时间 2020年至今 简单介绍 社会任职 任职名称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杂志咨询顾问,国际数据共享计划 LXCat 管理组成员 任职时间 2018年至今 简单介绍 学科领域 名称 围绕航天前沿领域和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等离子体装置涵盖的深层科学原理、智能测试方法、以及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涉及以下科研及教学方向: 【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等离子体光谱学,量子力学 【航天技术】 航天等离子体推进,航天等离子体燃烧,航天测试技术,航天仪器,航天核技术 【交叉学科】 等离子体与机器学习,智能化科研测试系统 讲授课程 名称 (1)《等离子体推进导论》(能源学院,博士生学位课,开课时间:秋季学期) (2)《等离子体先进诊断》(物理学院,硕士生学位课,开课时间:秋季学期) (3)《聚变能源物理与工程》(核工程系,本科生学位课,开课时间:春季学期) (4)《等离子体光谱诊断技术》(通识教育,本科生选修课,开课时间:春季、夏季学期) (5) "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 —《等离子体物理及前沿应用》(通识教育,开课时间:夏季学期) (6) "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 —《原子分子物理和光谱学概论》(通识教育,开课时间:夏季学期) 科研教学项目 项目名称 基于神经网络的空间等离子体推进羽流高准确度光学监测方法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开始时间 2023 结束时间 2026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空气滑动弧放电光谱诊断方法研究 项目来源 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 开始时间 2022 结束时间 2023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工业等离子体光谱及其应用 项目来源 科技企业委托项目 开始时间 2022 结束时间 2023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横向项目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基于精密反馈控制的微牛级推进技术 项目来源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专项 开始时间 2021 结束时间 2024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参与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科学及应用 项目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合作交流项目) 开始时间 2021 结束时间 2023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等离子体光谱诊断技术》创新教学研究 项目来源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开始时间 2020 结束时间 2023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临近空间离子风推进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 黑龙江省头雁计划自主项目(空天动力能源团队) 开始时间 2020 结束时间 2022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电推进长寿命试验等离子体测量设备研制 项目来源 航天科技集团委托项目(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开始时间 2020 结束时间 2022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横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微推力器放电特性光谱监测方法研究 项目来源 航天科技集团委托项目(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开始时间 2019 结束时间 2022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发动机燃烧振荡的等离子体控制技术 项目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动力工程学科) 开始时间 2019 结束时间 2021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基于超精细结构碰撞辐射模型的霍尔推力器光谱诊断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开始时间 2018 结束时间 2021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活性粒子光谱学 项目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势及特色方向建设项目(能源学科) 开始时间 2017 结束时间 2018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Physical basis for a reliable CR model for OES in LTP 项目来源 德国洪堡学者研究基金 开始时间 2013 结束时间 2015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开始时间 2011 结束时间 2013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项目名称 低温等离子体电子能量分布的发射光谱诊断研究 项目来源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开始时间 2011 结束时间 2013 项目经费 担任角色 负责 项目类别 纵向项目 项目状态 完成 简单介绍 研究生培养 名称 朱悉铭教授团队培养研究生人才启事 0. 培养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航天学院、物理学院。 1. 招生计划 每年招收具有优秀人才潜质的博士生3名,硕士生3名。 2. 招生专业 优先招收本科专业为能源、动力、航天、物理、化学、电气及数学和信息科学专业学生。 3. 研究生培养 当前国内外各大学研究生培养规模化,毕业生供给量大,优质岗位竞争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导师和学生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清晰认识,仍然以学校教学计划、毕业要求和科研项目指标为指挥棒,缺乏对国家重要单位和头部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不能为研究生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培养计划。其“量产”的研究生在应聘高级岗位时无突出竞争力,往往被顶尖企业和一流科研单位拒之门外。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忽视了研究生教育蕴含的人才培养属性。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力全面、社会认可、具有显著竞争力的青年人才,无论是课程学习,参与基础及应用项目,都是培养手段而非培养目标本身。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应该突出培养目标中“人才”属性,具有独特出众才能的毕业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团队、导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①团队必须具有足够规模、足够高的科研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提供良好研究条件、广泛的社会接触机会、多样化的发展通道;②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因材施教,制定可行的规划,课题选取不仅考虑当前培养需求,还考虑未来发展潜力;③注重学生竞争力培养,按照超越一流高校大部分研究生的目标来培养,充分考虑国家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需求;④学生应具有优秀品质,有上进心而不甘平庸,有耐心和团队精神,自我超越同时也不忘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4. 近期培养规划 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和发展志愿,围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或国际学术瓶颈,利用团队基础和重大任务机遇,我们能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2023年度拟进行的培养计划如下: 【1】培养航天科研领域青年人才: 依托校企联合重点项目,开展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器羽流在线及在轨监测技术研究,解决航天推进器量产及应用中遇到的寿命和可靠性等卡脖子问题。适合对航天领域有浓厚兴趣,有志于在国家顶尖科研院所开展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同学。要求学生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前沿工程问题能力和航天科研视野。 【2】培养高新技术领域青年人才: 依托与国家头部科技企业合作项目,开展材料处理等前沿领域在线监测方法和软硬件技术研究,解决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瓶颈。适合对等离子体前沿工业技术有浓厚兴趣,有志于在高新科技企业或研究团队发展的同学。要求学生有实验能力,企业合作能力,以及编程能力。 【3】培养理工结合青年学术人才: 围绕等离子体光谱特征分析国际科学难题,利用物理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开展高准确度等离子体光谱神经网络研究,依托工材、数理、信息多领域交叉合作及国际合作,构建等离子体智能化研究学术制高点。适合有志于学术研究,以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所高水平人才为目标的同学。选择该课题的同学应具有数理基础,对人工智能领域有兴趣和基础认识。 Welcome to Prof. Zhu's Group 名称 Prof. Xi-Ming Zhu is a full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HIT. He received the BS and PhD degree 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in 2005 and 2010. From 2013 to 2016, he was supported by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and worked in Ruhr-University Bochum, Germany. In Bochum he learnt the skills about supervising studen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From 2017 to 2019, Prof. Zhu obtained several important projects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aerospace enterprises, which will provide him more than one million dollar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His research interest includes fundamental plasma physics, development of novel plasma sources, industry applications of plasma technology, and plasma diagnostic methods. Prof. Zhu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60 SCI papers with around 1600 citations (Google Scholar). He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Panel of a SCI journal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a Lead Guest Editor of an ESCI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ics), and in charge of the CDAP database in the larg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 LXCat on fundamental plasma data. He has rich experi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keeps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cientists from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USA, Germany, UK, France, Russia, Japan, Korea, Pakistan, India, and Saudi Arabia. He is also in charg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ses and famous foreign expert invitation plan in HI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ested in plasma are welcome to join Prof. Zhu's group.

上一篇:王海荣     下一篇:彭宇